最近读完了《原则》一书,书中有很多观点与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收录与分享出来。
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化倾向,不会严格遵守逻辑,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短期结果反应过度:情况不好时他们放弃,并以过低的价格脱手;好的时候他们又以过高的价格买进。我发现这个道理不仅对投资适用,对人和事物的关系同样适用: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相信拥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拥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体知识更重要。
一个管理者能够实现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组织其他人在没有你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次好的情况是你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最糟糕的是连你自己都做不好。
不断反思,复盘,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形成处事的原则,并坚持原则,才能不断进步。
兼具常识、创造性和主动寻求改变等个性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尽管大多数人觉得他们是在追求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玩具、大房子、金钱、地位等),但这些只能带来小的满足,远远无法与进步能给大多数人带去的长期的满足感相比。
不仅要关心直接结果,还要关心后续结果与再后续结果。
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
人们在发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分歧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学习的机会。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是输家。
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观点的探讨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储备之上的
最没有成效的方式是你在自己脑子里试图把事情想明白(这是大多数人的倾向),或者在讨论收效已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浪费时间。发生这样的情况时,你们应该转向更有成效的方式——达成相互理解,这不等于达成一致。例如,你们都同意保持分歧。
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设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信息及时同步对齐,不断修正目标。
任何一个观点都由两个东西构成: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处理或推理逻辑。当听到有人说“我相信X”时,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你们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用事实、证据和逻辑说话,而不是用立场说话。最终的目的是从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从而做出风险更小的决定。
要更多想着如何把蛋糕做大,而非怎样切蛋糕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一块。
选那些会问很多好问题的人。聪明人总能问出最有思想的问题,而非对凡事都能给出答案。与好答案相比,好问题是表明未来成功的更好指标。
要区分清楚哪些是目标,哪些是实现目标的具体事项,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没有数据,就很难对业绩进行客观的、不偏不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对话,也很难追踪进展。
微观管理通常表明被管的人缺乏能力,对作为管理者的你也不是好事。与其对员工进行微观管理,不如多加训练和测试。向员工提出你的想法,看他们怎样做出决定,但不要主导他们做决定。你最好与他们求取共识,考察他们怎样做事,以及为何这样做。
在时间充足,可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给予空间,提出具体想法与目标,让执行者去思考具体的策略与动作。